搜尋此網誌

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

(7)以相攝【bsdu ba = *saṅgaha】


7)以相攝

問:云何「以相攝」
答:四種相攝:陰相攝、入相攝、界相攝、諦相攝。於是,
問:什麼是「以相攝」?
答:有四種相攝,即:陰相攝、入相攝、界相攝、諦相攝。於是,

A、陰相攝

[1]無明、行、觸、愛、取、有,行陰所攝。
[2]識,識陰所攝。
[3]名色,四陰所攝
[4]六入,二陰所攝。
[5]受,受陰所攝。
[6]生、老死,色陰所攝及行陰所攝。

  1. 無明、行、觸、愛、取、有,為行陰所攝。
  2. 識,為識陰所攝。
  3. 名色,為四陰(Sav=五陰)所攝。Vism. 562:受等的三蘊為「名」。(色)即屬於自身相續的四大種、六所依及命根,如是當知「大種、所依等為色」。那名、色及名色所綜合的「名色」
  4. 六入,為二陰(色與識陰)所攝。
  5. 受,為受陰所攝。
  6. 生、老死,為色陰及行陰所攝。

B、入相攝

[1]無明、行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法入所攝。
[2]識,意入所攝。
[3]名色,五內入所攝
[4]六入,六內入所攝。

  1. 無明、行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為法入所攝。
  2. 識,為意入所攝。
  3. 名色,為五內入Sav=名色為意處、法處、五外處所攝)所攝。
  4.   此處根據Sav或許為「五外入」。但Vism. 562說明名=三蘊,色=四大種、六所依、命根),所以五內入+法入
  5. Sav認為名色是五蘊所攝,所以或許因此此處加入意處。
  6. 六入,為六內入所攝。

C、界相攝

[1]無明、行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法界所攝。
[2]識,意識界所攝。
[3]名色,五界所攝
[4]六入,十二界[6] 所攝。

  1. 無明、行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為法界所攝。
  2. 識,為意識界所攝。
  3. 名色,為五界(Sav=七界:色界、聲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觸界、意界、法界)所攝。若是如此,《解脫道論》的五界或許是:色界、聲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觸界。
  4. 六入,為十二界(Sav=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、眼識界、耳識界、鼻識界、舌識界、身識界、意識界。)所攝。

D、諦相攝

[1]無明、愛、取,集諦[7] 所攝。
[2]餘九,苦諦所攝。
[3]出世因緣道分,道諦所攝
[4]因緣滅,滅諦所攝。
如是「以相攝」可知。
如是以行,因緣方便可知,此謂「因緣方便」。(因緣方便已竟)

  1. 無明、愛、取,為集諦所攝。
  2. 餘九,為苦諦所攝。
  3. 出世因緣道分,為道諦所攝[9]。在Sav記載為十支,即:信、喜、喜悅、輕安、樂、三昧、如實知見、怖畏、離欲、解脫。
  4. 因緣滅,為滅諦所攝。
如是「以相攝」可知。
如是以這些行相可了知因緣的方便,這稱為「因緣方便」。(因緣方便已竟)



[6]《大正藏》作「十二諦」,擬為「十二界」。
[7]《大正藏》作「十諦」,擬為「集諦」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