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

(3)以二十行【rnam pa = *ākāra】


3)以二十行

問:云何「以二十行」?
答:

下來是說明「以二十行」。此處的行是指行相(rnam pa = *ākāra)。先說明二十四法,再引用《無礙解道》成二十法。

問:什麼是「以二十行」?
答:

A、二十四法

[1]以取無明,過去愛及取,以煩惱相成所取。
若取無明,則以煩惱為相,可含攝過去的愛與取。

[2]以取行,過去有,以業相成所取。
若取行,則以業為相,可含攝過去有。

[3]以取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,現在生及老死,以果報相成所取。[2] 
若取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,以果報為相,可含攝現在生及老死。

[4]以取愛、取,現在〔無明〕[3] ,以煩惱相成所取。
若取愛、取,則以煩惱為相,可含攝現在無明。

[5]以取有,現在行,以業相成所取。
若取有,則以業為相,可含攝行。

[6]以取生、老死,未來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,〔以果報相〕[4] 成所取。
若取生、老死,則以果報為相,可含攝未來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。

B、成二十行

此二十四法,以取其成就,成二十,如《阿毘曇》所說:「
此二十四法,若含攝全部,則成二十,如《阿毘曇》所說:「

A)過去五因(業轉)
於初業有,癡是無明、聚是行、著是愛、覓是取、思是有。〔此五法於過去業有,為於此生時緣。〕【無明、行、愛、取、有】
於過去業有的愚昧是無明。遂行是行。慾望是可愛。接近是取。思是有。於過去業有的這些五法,是為了此世結生的緣。

B)現在五果(異熟轉)
〔於此生時識、度是名色、清淨是入、所觸是觸、取是受〕。此五法於此生有,初所作業是其緣。【識、名色、六人、觸、受】
於此世的結生是識。入胎是名色。淨是處。所觸是觸。所感受的是受。於此世的起有之這些五法,是在之前依於已作業的緣之〔果〕。

C)現在五因(業轉)
不了諸[7] 入,癡是無明、聚是行、著是愛、覓是取、思是有。此五法於此業有,為未來生時緣【無明、行、愛、取、有】
於此世的成熟處〔生起的〕愚昧是無明。遂行是行。慾望是渴愛。接近是取。思是有。於此世的這些五法,是為了於後世結生的緣。
值得注意:《大正藏》作「不了識入」。Pṭs. I. 152Idha paripakkattā āyatanānaṃ moho avijjā(於此世的成熟處〔生起的〕愚昧是無明)。Sav:「在此世,藉由與處等-完全地成熟……(’dir skye mched la sogs pa rnams yongs su smin pas)」。從巴利原文或是藏語的翻譯,可以理解「識」是「諸」的訛誤。然而如此,即使改為「不了諸入」,依舊不曉得「不了」的意義。

D)未來五果(異熟轉)
未來生時識、度是名色、清淨是入、所觸是觸、取是受。此五法[9] 於未來生有,於此所作業是其緣。」【識、名色、六人、觸、受】
於後世的結生是識。入胎是名色。淨是處。所觸是觸。所感受的是受。於後世的這些五法,是依於此世已造的業緣之〔果〕。

如是「以二十行」可知。
如是「以二十行」可知。





[2]《大正藏》作「現在以果報相生成所取」,擬為「現在生及老死,以果報相成所取」。參考Sav「若取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感受,則含攝現在生與老死,成為以異熟為特徵之行相
[3] Sav「若取渴愛與取著,含攝現在的無明,成為以煩惱為特徵之行相」。今據此補上「無明」二字。
[4] Sav「若取生、老死,則含攝未來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感受,成為以異熟為特徵之行相
[7] p. 451, [8] 識=諸【宋】【元】【明】【宮】;應為「諸」。「入」,應該為「入」(āyatanānaṃ)。
[9]《大正藏》作「二法」,擬為「五法」。Sav「……即此等五法,在此世的業有,對於未來的結生而言,成為緣。」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