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

(4)以攝【bsdu ba = *saṅgaha】


4)以攝

問:云何「以攝」?
答:三種攝:入攝、界攝、諦攝。於是,
問:什麼是「以攝」?
答:有三種攝,即:入攝、界攝、諦攝。於是,

A、入攝

色陰,十一入所攝;三陰,法入所攝;識陰,意入所攝。
色陰,是十一入所攝,即:色十處與法一處(十八微細色)。
受、想、行三陰,是法入所攝。
識陰,是意入所攝。

B、界攝

A)五取陰攝
色陰,十一界所攝;三陰,法界所攝;識陰,七〔識〕界所攝。
色陰,是十一界所攝;受、想、行三陰,法界所攝;識陰,七識界所攝。

B)五法陰攝
戒陰、定陰、慧陰、解脫知見陰,法入及法界所攝;
解脫陰,法入及意入,及法界、意識界所攝
戒陰、定陰、慧陰、解脫知見陰,法入以及法界所攝。
解脫陰,就十二入而言,是法入及意入所攝;就十八界而言,是法界、意識界所攝。

C、諦攝

A)諦、或非諦所攝
a、五陰
五陰,或諦所攝,或非諦所攝。
五陰,或被諦所攝,或不被諦所攝。

b、五受陰
五受陰,苦諦及習諦所攝
五受陰,為苦諦以及集諦所攝。

c、五法陰
[1]戒陰、定陰、慧陰,道諦所攝;
[2]解脫陰,非諦所攝;
[3]解脫知見陰,苦諦所攝。
戒陰、定陰、慧陰,為道諦所攝。
解脫陰,不為諦所攝(Sav記載為滅諦所攝);
解脫知見陰,為苦諦所攝。

B)陰所攝、諦所攝四句分別
a、總標
[1]有法是陰所攝,非諦所攝。
[2]有法是諦所攝,非陰所攝。
[3]有法是陰所攝,亦諦所攝。
[4]有法非陰所攝,亦非諦所攝。於是,
有的法被陰所攝,不被諦所攝。
有的法被諦所攝,不被陰所攝。
有的法被陰以及諦所攝。
有的法即不被陰所攝,也不被諦所攝。此中,

b、別舉
[1]非根所縛色及與道相應、沙門果,是陰所攝,非諦所攝。
非與根所結合的色以及與道相應的諸心、心所法、沙門果,被陰所攝,不被諦所攝。非根所縛色,應是指上來所說的二十二種非根色。

[2]泥洹是諦所攝,非陰所攝。
涅槃是是諦所攝,不為陰所攝。

[3]三諦是陰所攝,亦諦所攝。
三諦被陰以及諦所攝。

[4]「制」者,非陰所攝,亦非諦所攝。
施設(paññatti),不被陰所攝,也不被諦所攝。
在《解脫道論》(449a28f.)記載為「十一種制名」。

如是以〔此〕行,於陰知分別方便。此謂「陰方便」(陰方便已竟)
如是以此行相來了知、分別陰的善巧,這就稱為「陰方便」。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