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

(5)識陰 / A、釋「識陰」

A、釋「識陰」


問:云何「識陰」?
答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界、意識界。於是,
接下來以七識界來說明識陰。
問:什麼是「識陰」?
答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界、意識界*manoviññāṇadhātu。於此,


[1]「眼識」者,依眼緣色生識,是謂「眼識」。

所謂「眼識」,是依於眼入,緣於色而生起的識,是為「眼識」。

[2]「耳識」者,依耳緣聲生識,是謂「耳識」。
所謂「耳識」,是依於耳入、緣於聲而生起的識,是為「耳識」。

[3]「鼻識」者,依鼻緣香生識,是謂「鼻識」。
所謂「鼻識」,是依於鼻入,緣於香而生起的識,是為「鼻識」。

[4]「舌識」者,依舌緣味生識,是謂「舌識」。
所謂「舌識」,是依於舌入,緣於味而生起的識,是為「舌識」。

[5]「身識」者,依身緣觸生識,是謂「身識」。
所謂「身識」,是依於身,緣於觸而生起的識,是為「身識」。

[6]「意界」者,依處五事、依二事,五識若前後次第生識,此謂「意界」
所謂「意界」,是指「依處五事」,也就是依於眼等五處個別不同的五門轉向的作用,以及「依二事」,也就是依於善異熟、不善異熟二種作用,於五識前後次第生起的識,這就是「意界」。

值得一提的是:就意義上,七識界說裡的意界(manodhātu)是開導依(等無間緣依),總的來說有兩種作用(事,kicca):
1.         對於前五識生起,是使前五識引轉的五門引轉心(pañcadvārāvajjana-citta),是誘導前五識的「唯作意界」;
2.         對於意識,並非成為引轉心,而是藉由前五識領受的境界之「領受意界」(sampaṭicchana-manodhātu),是善不善異熟的意界,成為之後推度意識界的先導。

[7]「意識界」者,除此六識,餘心,此謂「意識界」。
所謂「意識界」,除了以上的六種識,其餘的心叫作「意識界」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