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

(4)以夾勝心起


4)以夾勝心起

問:云何「以〔彼〕夾勝心起」
下來要說明藉由彼不同的所緣的撞擊,不同的心生起。這是巴利佛教著名的九心輪說。

問:什麼是「以〔彼〕夾勝心起」?

A、以夾生起勝心

A)眼門
於眼門,成三種除夾:上、中、下。於是,
於眼門,彼所緣可造成三種不同的撞擊,上、中、下(上、中、下即撞擊的力量

a、上事
a)法
上事,以夾成七心,(無間生阿毘地獄)。從有分心,[1]轉〔心〕、[2]見心[3]所受心、[4]分別心、[5]令起心、[6]速心、[7]彼事心。於是,
此處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種所緣的撞擊力來說明。值得注意:以下的文「無間生阿毘地獄」或許是誤插的內容,或是誤譯。
上事(極大所緣),由於撞擊而成為其心。從有分心,
[1]轉心*āvajjana,引轉、轉向)
[2]見心*dassana,見)
[3]所受心*sampaṭicchana領受)
[4]分別心*santīraṇa,推度)
[5]令起心*votthapana,確定)
[6]速心*javana,速行心)
[7]彼事心*tadārammaṇa,彼所緣心)。於是,


I、有分心
「有分心」者,是於此有根心,如牽縷。
有分心,是於此有根心,也即是三有的根本心,即是生命內在的心體。就像牽縷一樣,從過去一直牽引至未來。

II1-轉心
I)過去有分有分波動→有分斷
「轉心」者,於眼門,色事夾緣故,以緣展轉,諸界依處有分心成起

  1. 在從五識而作業受果的過程中,從有分生起七種心。首先是轉心。這又分為兩個過程。即「過去有分→有分波動→有分斷」與「五門轉向心」。
  2. 轉心,以色所緣撞擊眼門(根境相接)為緣故,以緣展轉(過去有分→有分波動→有分斷),諸界依處的有分心成起,進入心路過程。

II)五門轉向心
「有分心」次第彼為見色事成轉,生「轉心」。
有分心次第為見色所緣成轉,生起「轉心」。

◎印順:第一「轉心」,是根境相接時,有分心為了要見外境而引起內在的覺用。

III2-見心
「轉心」次第依眼應轉,現得見,生「見心」。
轉心次第依於眼轉起眼識,直接得見外境,生起「見心」。

◎印順:因轉心的活動,現起眼等(根)識,直見外境,是第二「見心」。五識雖剎那間直取對象,但還不能有所了知。

IV3-受心
「見心」次第已見〔義〕,以心現受,生「受心」。
見心次第以見為義而以心直接承受所認識的,生起「受心」。

◎印順:接著生起第三「受心」,承受見心所攝取的資料,加以體察。

V4-分別心
「受心」次第以受義,現分別,生「分別心」。
受心次第以受為義而直接分別所成熟的,生起「分別心」。

◎印順:等到明確的了解,知道是什麼,即是第四「分別心」。

VI5-令起心
「分別心」次第以分別義,現令起,生「令起心」。
分別心次第以分別為義而現令起造業,生起「令起心」。

VII6-速行心
「令起心」次第以令起義,由業心〔生〕「速行」。
令起心次第以令起為義,由業心生起「速行」。

◎印順:從見到分別,是對外境的認識過程;因認識而引起推動內心作業的意志作用。因此,接著就是動作行為的第六「速行心」。令起是引起作業的,速行是作業的。

VIII7-彼事果報心
「速行心」次第以速行義,不以方便生「彼事果報心」。
速行心次第以速行為義,不藉由方便而生起屬於果報的「彼事心」(彼所緣)。

◎印順:作業而得果,也即是作業終了時心識的休息,是第七「彼事心」。

IX、有分心
從彼更度「有分心」。
從速行心更回歸「有分心」。

◎印順:到了內心澄靜的本來,那就是復歸於有分心了。

◎印順法師(《唯識學探源》,111-115):

1         有分是心識的內在者,深潛而貫通者。
2         見、受、分別,是向外的認識作用
3         速行是向外的意志作用
4         轉、令起、彼事,是介於中間的
4.1         轉是內心要求認識的發動,已不是內在的深細心,也還不是認識。
4.2         令起心是認識的牽動內心,引起內心意行的反應;但還不是行為者。
4.3         彼事是行業的反歸內心過程。認識與行為的作用一止,那又是有分了。


b)喻
問:何譬喻?
答:
問:此心路過程有何譬喻?
答:

[1]如王殿上閉城門臥,傴女摩王足,夫人坐,大臣及直閣,列在王前。聾人守門,依城門住。
就如在國王宮殿上關閉城門而臥,女僕按摩國王的腳,王后坐在一旁,大臣以及左右衛列在國王之前。聾人守門,依於城門而住。

[2]時守園人,取菴羅果打門。
就在這個時候,守園人取菴羅果撞擊門。

[3]王聞聲覺,王勅僂女:「汝當開門。」
國王聽聞到撞擊的聲音而醒覺,命女僕:你去開門。

[4]僂女即奉命,以相貌語聾人言。
女僕馬上奉命,以種種姿態向守門的聾人發出指示。

[5]聾人解意,即開城門,見菴羅菓。
守門的聾人明白女僕的意思後,即刻打開城門,看見菴羅果。

[6]王捉刀,女受菓,將入現於大臣。
國王拿刀,女僕接受菴羅果,想要拿給大臣。

[7]大臣授與夫人。
大臣則將此菴羅果授與王后。

[8]夫人洗淨,或熟、或生,各安一處,然後奉王。
王后將菴羅果洗乾淨後,將成熟或未成熟的果實各別放在一處,然後奉於國王。

[9]王得食之。
國王得以進食菴羅果。

[10]食已即說:「彼功德,非功德。」
吃了以後即說:這個味道好,這個味道差。

[11]還復更眠。
然後繼續睡覺。

c)法喻合
[1]如是如王臥,如〔是〕「有分心」可知。
如國王睡臥,如此可知「有分心(=睡臥)」。

[2]如守園人取菴羅菓打門,如是「於眼門,色事夾」可知。
如守園人那菴羅菓撞擊門,如是可知「於眼門(=門),色事(=菴羅菓)夾」

[3]如王聞彼聲,王覺教傴女開門,如是「以緣展轉〔諸〕界依處,有分心起」可知。
如果王聽到撞擊的聲音,驚醒並命女僕開門,如是可知「以緣展轉〔諸〕界依處,有分心起」

[4]如傴女以相貌教聾人開門,如是「轉心」可知。
如女僕以種種姿態向守門的聾人發出指示開門,如是可知「轉心」。

[5]如聾人開門見菴羅菓,如是「眼識」可知。
如聾人開門見菴羅菓,如是可知「眼識」(=見心)。

[6]如〔王〕捉刀,女受彼菓,將現大臣,如是「受持心」可知。
國王拿刀,女僕接受菴羅果,想要拿給大臣,如是可知「受持心」。

[7]如大臣取菓授與夫人,如是「分別心」可知。
如大臣將此菴羅果授與王后,如是可知「分別心」。

[8]如夫人洗淨,或熟、或生,各安一處,然後與王,如是「令起心」可知。
王后將菴羅果洗乾淨後,將成熟或未成熟的果實各別放在一處,然後奉於國王,如是可知「令起心」。

[9]如王食彼菓如是「速心」可知
如國王得以進食菴羅果,如是可知「速心」

[10]如王食已,說彼功德、非功德利,如是「彼事果報心」可知。
如國王吃了以後即說:這個味道好,這個味道差,如是可知「彼事果報心」。

[11]如王更眠如是「有分心」度可知。於是,
如國王繼續睡覺,如是可知再度回歸「有分心」。於是,


b、中事
眼門以中事夾,速心無間度彼有心。
眼門若是以中事(大所緣)撞擊,在速行心後無間地回歸彼有分心。

c、下事
以下事夾[1] ,令起心無間度有分心。
若以下事(小所緣)撞擊,令起心後無間回歸有分心。

B)餘耳、鼻、舌、身門
如是餘於門可知[2]
如是對於其他耳、鼻、舌、身諸門也可了知。
以上眼乃至身門屬於五門心路過程(pañcadvāravīthi




[1]《大正藏》作「以夾下事」,擬為「以下事夾」。


C)意門
於意門,無事夾,以作意緣,以解脫行,於意門成取事於是,
接著是有關意門心路過程manodvāravīthi

於意門,沒有如五根門中所緣的撞擊,而以作意為緣,以解脫(=勝解),於意門執取所緣。在巴利佛教,要完全地執行此意門作用,必須要具備三樣條件,即:
  1. 明瞭的法境呈現於意門、
  2. 意無破壞、
  3. 作意存在。

於是,

a、上事
於上事,三心生:〔從〕有分心,[1]轉心、[2]速心、[3]彼事心。
對於上事(明瞭所緣,vibhūta-ārammaṇa),三心生起:從有分心次第生起[1]轉心、[2]速心、[3]彼事心。

b、中、下事
於中及下事,二心生:轉心及速心。於是,
於中以及下事(不明瞭所緣,avibhūta-ārammaṇa),二心生起,即:轉心及速心。於是,

B、二可知

可愛、不可愛、中事,以種種緣,種種受可知
以正作意、非正作意緣,種種善、不善可知。
如是「〔以〕彼夾勝心起」可知。

  1. 總的來說,對於所緣,有可愛(iṭṭha,可喜)、不可愛(aniṭṭha,不可喜)、中(iṭṭhamajjhatta,中等可喜)所緣三種,以種種緣,種種受可知。
  2. 以正作意(如理作意)、不以正作意(不如理作意)為緣,可知種種善、不善的果報心。
如是「〔以〕彼夾勝心起」可知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