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契經:四阿笈摩
行擇攝第一
一 陰相應
事契經者,謂四阿笈摩:一者、雜阿笈摩,二者、中阿笈摩,三者、長阿笈摩,四者、增一阿笈摩。
雜阿笈摩者,謂於是中,世尊觀待彼彼所化,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;蘊,界,處相應;緣起,食,諦相應;念住,正斷,神足、根、力、覺支、道支、入出息念、學、證淨等相應;又依八眾,說眾相應。後結集者,為令聖教久住,結嗢拕南頌,隨其所應,次第安布。
當知如是一切相應,略由三相。何等為三?一是能說,二是所說,三是所為說。
若如來,若如來弟子,是能說,如弟子所說佛所說分。
若所了知,若能了知,是所說,如五取蘊、六處、因緣相應分,及道品分。
若諸苾芻、天、魔等眾,是所為說,如結集品。
如是一切,粗略標舉能說、所說及所為說,即彼一切事相應教,間廁鳩集,是故說名雜阿笈摩。
即彼相應教,復以餘相處中而說,是故說名中阿笈摩。即彼相應教,更以餘相廣長而說,是故說名長阿笈摩。
即彼相應教,更以一、二、三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,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。
如是四種,師弟展轉傳來于今,由此道理,是故說名阿笈摩,是名事契經。
【白話參考】
什麼是「事契經」?
所謂的「事契經」,是指四部《阿含經》,也就是:
《雜阿含經》——在這部經中,世尊(佛陀)針對不同的聽眾和弟子,宣講各種教法,包括佛與弟子們的言論記錄,以及有關蘊(五蘊)、界(十八界)、處(十二處)、緣起、食、四聖諦等相應的經文。此外,還包含念住(四念住)、正斷(四正勤)、神足(四神足)、根(五根)、力(五力)、覺支(七覺支)、道支(八正道)、入出息念、學、證淨等內容,並針對八類眾生(如比丘、天人、魔眾等)講解相應的教法。這些經文最初由佛陀講述,後來在經典結集時,為了使佛法長久流傳,後人將其編入偈頌,按照適當的次序整理安置。因此,所有這些相應的經典,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:
- 能說——即宣說教法的人,包括佛陀和佛弟子們,如佛陀親自說的話,以及弟子們傳述的佛語。
- 所說——即被講述的對象,包括五取蘊、六處、因緣、道品等各類法義。
- 所為說——即聽法的眾生,如比丘、天人、魔等聽眾,這類經文在經典結集中被稱為「結集品」。
《中阿含經》——與《雜阿含經》內容相同,但在不同的場合、不同的方式中被敘述,因此稱為《中阿含經》。
《長阿含經》——與上述經典內容相同,但敘述得更為詳細、廣泛,故稱為《長阿含經》。
《增一阿含經》——與上述經典內容相同,但按照「一、二、三……」等遞增數目的方式來分類排列,從而使法義更有層次地展現,因此稱為《增一阿含經》。
這四部經典,是由師徒相傳流傳至今,因此被稱為「阿含」(Āgama,即「傳承」之意)。這就是「事契經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