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

以三種學,成就清淨,所謂戒清淨、心清淨、見清淨

以三種學,成就清淨,所謂戒清淨、心清淨、見清淨 。於是,戒,是「戒清淨」;定,是「心清淨」;慧,是「見清淨」。

藉由修習戒、定、慧這三種學,行者可成就三種清淨,也就是所謂的戒清淨、心清淨、見清淨 。如此,三種學與三種清淨的對應關係就是:若修習戒,所成就的清淨即是「戒清淨」。若修習定,成就的清淨即是「心清淨」;若修習慧,成就的清淨即是「見清淨」。

對於這三種清淨,《清淨道論》(Vism. 587)簡要地說明為:「戒清淨」是別解脫律儀等四種非常清淨的戒。「心清淨」是與近行〔定〕和八等至。如實見名色即為「見清淨」。

以下,《解脫道論》提出兩種解釋來說明這三種清淨。

戒者,洗犯戒垢,〔此謂「戒清淨」〕;定洗纏垢,是謂「心清淨」;慧除無知垢,此謂「見清淨」。

戒洗滌犯戒所造成的污垢,這就稱為「戒清淨」。定洗滌纏所造成的污垢,這就稱為「心清淨」;(pariyuṭṭhāna),有污濁、穢惡的意思,是煩惱的異名。雖然在《解脫道論》沒有具體內容的說明,但一般是指煩惱於當下現起作用的狀態。慧除去無知垢,這就稱為「見清淨」。

復次,戒除惡業垢,定除纏垢,慧除使垢。
復次,戒除去惡業的垢,定除去纏的垢,慧除去使的垢。使(anusaya),或譯為隨眠」,是指煩惱潛在狀態。《解脫道論》之後有談到七種使(欲染使、瞋恚使、慢使、見使、疑使、有欲使、無明使),這待後面再作說明。若除去這些相對應的垢,即是三種清淨。

如是以三清淨,是伏解脫道。
像這樣,以修習三學所成就的三種清淨,即是趨向於解脫道。

那麼,這三種清淨與「五解脫」的關係又是如何?
若以「五解脫」來說,心清淨可對應「伏解脫」的意趣,也就是藉由修習定來鎮伏諸蓋。
至於見清淨,則可分別說明。也就是,若說慧除無知垢,可對應屬於修觀階位的「彼分解脫」,也即是以達分定來解脫諸見。若說慧除使垢,則可對應屬於道智階位的「斷解脫」,如在〈分別諦品〉所說,以須陀洹道滅見使、疑使;以阿那含道滅欲染使、瞋恚使;以阿羅漢道滅慢使、有使、無明使。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