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

是伏解脫道,以戒除惡趣,以定除欲界,以慧除一切有。

是伏解脫道,以戒除惡趣,以定除欲界,以慧除一切有。
凡趨向於解脫道,行者藉由戒除去不再往惡趣受生,藉由定除去不再往欲界受生,藉由慧除去一切生命的存在(也意即不再於三界受生)。此處說明修習三學與其不再受生之處。

那麼,按照佛教聖者的階位來分別的話,又是如何?
一般而言,不再往惡趣受生,是指證得須陀洹果的不墮惡趣。不再往欲界受生,是指證得阿那含果(譯為「不還或「不來)的不再來欲界受生。除去一切生命的存在,是指阿羅漢(意為無生)斷盡煩惱,不再受後有。

有關這一點,呼應所提出的不再受生之處,以下論主進一步解釋於戒、定、慧各別多修所成就的聖者階位。這些內容,可參考《增支部》(A. IV. 379f)或《雜阿含》(822經)。

於戒多修,於定、慧少修,成須陀洹、斯陀含。
若於戒多修習,於定、慧少修習,則成就須陀洹、斯陀含。因此,須陀洹、斯陀含也被稱為戒的圓滿者。

於戒、定多修,於慧少修,成阿那含。
若於戒、定多修習,於慧少修習,則成就阿那含。因此,阿那含也被稱為定的圓滿者。

修三種滿,成阿羅漢無上解脫 。
若於戒、定、慧三種皆修習圓滿,則成就阿羅漢的無上解脫。因此,阿羅漢也被稱為慧的圓滿者。

那麼,此處的內容與「五解脫」有何關係?
若以「五解脫」來說,此處可對應「離解脫」的意趣。依戒、定、慧三學的修習圓滿與否,出離惡趣、欲界乃至一切三有(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)。或許可以這麼說:少分的離解脫,即是「戒多修,定、慧少修須陀洹、斯陀含,或是戒、定多修,慧少修的阿那含。而究竟、滿分的離解脫,即是出離一切三有、三學修習圓滿的阿羅漢之無上解脫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