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25年3月1日 星期六

03界

「界」:

有四種所化有情,先數習邪解脫見所集成界。何等為四?

謂於先有、先世、先身、先所得自體中,聽聞常見增上不正法,不如理作意增上力故,於今由彼為因,由彼為緣,數習邪解脫見所集成界。如說由常見,如是由斷見,由現法涅槃見,由薩迦耶見,廣說亦爾。

此中,世尊由種種勝解智力,種種界智力增上力故,尋求彼先勝解及彼後界。如其所應,為調伏彼邪勝解、界故,多分為轉四種法教。或為餘智未成熟者,令彼智成熟故;智已成熟者,令彼解脫諸煩惱故。

為初邪界有情,說因滅故行滅,由行盡門說無常性,為調伏彼邪勝解、界故。

為隨第二邪界有情,說因集故行集,由行起門說無常性,為調伏彼邪勝解、界故。

為隨第三邪界有情,由諸行苦門轉正法教,為調伏彼邪勝解、界故。

為隨第四邪界有情,

若離諸行起薩迦耶見行者,由諸行空門轉正法教;

若即諸行起薩迦耶見行者,由無我門轉正法教,為調伏彼邪勝解、界故。


02摩呾理迦(Mātṛkā,本母)

 當說契經摩呾理迦,為欲決擇如來所說,如來所稱、所讚、所美先聖契經。譬如無本母,字義不明了,如是本母所不攝經,其義隱昧,義不明了。與此相違,義即明了,是故說名摩呾理迦。

總嗢拕南曰:

界、略教、想行,速通、因、斷支,二品、智事、諍,無厭、少欲住。

別嗢拕南曰:

界、說、前行、觀察、果,愚相、無常等定、界,二種漸次應當知,非斷非常,及染淨。

擇攝第一一 陰相應


01事契經:四阿笈摩

 事契經:四阿笈摩

行擇攝第一

一 陰相應

事契經者,謂四阿笈摩:一者、雜阿笈摩,二者、中阿笈摩,三者、長阿笈摩,四者、增一阿笈摩。

雜阿笈摩者,謂於是中,世尊觀待彼彼所化,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;蘊,界,處相應;緣起,食,諦相應;念住,正斷,神足、根、力、覺支、道支、入出息念、學、證淨等相應;又依八眾,說眾相應。後結集者,為令聖教久住,結嗢拕南頌,隨其所應,次第安布。

當知如是一切相應,略由三相。何等為三?一是能說,二是所說,三是所為說。

若如來,若如來弟子,是能說,如弟子所說佛所說分。

若所了知,若能了知,是所說,如五取蘊、六處、因緣相應分,及道品分。

若諸苾芻、天、魔等眾,是所為說,如結集品。

如是一切,粗略標舉能說、所說及所為說,即彼一切事相應教,間廁鳩集,是故說名雜阿笈摩

即彼相應教,復以餘相處中而說,是故說名中阿笈摩。即彼相應教,更以餘相廣長而說,是故說名長阿笈摩

即彼相應教,更以一、二、三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,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

如是四種,師弟展轉傳來于今,由此道理,是故說名阿笈摩,是名事契經


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

(7)以相攝【bsdu ba = *saṅgaha】


7)以相攝

問:云何「以相攝」
答:四種相攝:陰相攝、入相攝、界相攝、諦相攝。於是,
問:什麼是「以相攝」?
答:有四種相攝,即:陰相攝、入相攝、界相攝、諦相攝。於是,

A、陰相攝

[1]無明、行、觸、愛、取、有,行陰所攝。
[2]識,識陰所攝。
[3]名色,四陰所攝
[4]六入,二陰所攝。
[5]受,受陰所攝。
[6]生、老死,色陰所攝及行陰所攝。

  1. 無明、行、觸、愛、取、有,為行陰所攝。
  2. 識,為識陰所攝。
  3. 名色,為四陰(Sav=五陰)所攝。Vism. 562:受等的三蘊為「名」。(色)即屬於自身相續的四大種、六所依及命根,如是當知「大種、所依等為色」。那名、色及名色所綜合的「名色」
  4. 六入,為二陰(色與識陰)所攝。
  5. 受,為受陰所攝。
  6. 生、老死,為色陰及行陰所攝。

B、入相攝

[1]無明、行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法入所攝。
[2]識,意入所攝。
[3]名色,五內入所攝
[4]六入,六內入所攝。

  1. 無明、行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為法入所攝。
  2. 識,為意入所攝。
  3. 名色,為五內入Sav=名色為意處、法處、五外處所攝)所攝。
  4.   此處根據Sav或許為「五外入」。但Vism. 562說明名=三蘊,色=四大種、六所依、命根),所以五內入+法入
  5. Sav認為名色是五蘊所攝,所以或許因此此處加入意處。
  6. 六入,為六內入所攝。

C、界相攝

[1]無明、行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法界所攝。
[2]識,意識界所攝。
[3]名色,五界所攝
[4]六入,十二界[6] 所攝。

  1. 無明、行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為法界所攝。
  2. 識,為意識界所攝。
  3. 名色,為五界(Sav=七界:色界、聲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觸界、意界、法界)所攝。若是如此,《解脫道論》的五界或許是:色界、聲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觸界。
  4. 六入,為十二界(Sav=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、眼識界、耳識界、鼻識界、舌識界、身識界、意識界。)所攝。

D、諦相攝

[1]無明、愛、取,集諦[7] 所攝。
[2]餘九,苦諦所攝。
[3]出世因緣道分,道諦所攝
[4]因緣滅,滅諦所攝。
如是「以相攝」可知。
如是以行,因緣方便可知,此謂「因緣方便」。(因緣方便已竟)

  1. 無明、愛、取,為集諦所攝。
  2. 餘九,為苦諦所攝。
  3. 出世因緣道分,為道諦所攝[9]。在Sav記載為十支,即:信、喜、喜悅、輕安、樂、三昧、如實知見、怖畏、離欲、解脫。
  4. 因緣滅,為滅諦所攝。
如是「以相攝」可知。
如是以這些行相可了知因緣的方便,這稱為「因緣方便」。(因緣方便已竟)



[6]《大正藏》作「十二諦」,擬為「十二界」。
[7]《大正藏》作「十諦」,擬為「集諦」。


(6)以分別【rnam par dbye ba = *vibhatta】


6)以分別

問:云何「以分別」
答:
問:什麼是「以分別」?
答:

A、二種因緣

二種因緣:世間因緣及出世因緣。於是,
有二種因緣,即:世間因緣及出世間因緣。於是,

A)世間因緣
無明所初,是「世〔間〕因緣」。
以無明為始,乃至老死,是「世間因緣」。

B)出世因緣
問:云何「出世因緣」?
答:
苦、依苦信、依信喜、依喜踊躍、依踊躍猗[2] 、依猗樂、依樂定、依定如實知見、依如實知見厭患、依厭患無欲、依無欲解脫、依解脫滅智,此謂「出世因緣」
問:什麼是「出世因緣」?
答:苦,以苦為緣的信,以信為緣的喜、以喜為緣的喜悅、以喜悅為緣的輕安、以輕安為緣的樂、以樂為緣的定、以定為緣的如實知見、以如實知見為緣的厭患、以厭患為緣的離欲、以離欲為緣的解脫、以解脫為緣的滅智,這稱為「出世因緣」。

B、四種因緣

復說四種因緣:業煩惱為因、種為因、有作、共業為因。
又說有四種因緣,即:以業、煩惱為因,以種子為因,顯現有作,以共業為因;的因緣。

A)業煩惱為因
問:云何「業煩惱為因」?答:無明所初。
問:什麼是「以業、煩惱為因」的因緣?答:以無明為始流轉生死的因緣。

B)種為因
云何「種為因」?如種、芽[4] 相續。
什麼是「以種子為因」的因緣?就如種、芽相續的因緣。

C)有作
云何「有作」?如化色。
什麼是「有作」?是所化作的色(藏 sprul pa’i gzugs = *nimmita-rūpa


D)共業
云何「共業為因」?
什麼是「以共業(藏   thun mong gi las=*sādhāraṇa-kamma)為因」的因緣?

[1]如地、雪山、海、日、月。
如地、雪山、海、日、月。

[2]復有說:非此共業因。是諸色,心法、時節為因,無有共業。如世尊說偈:「業不與他共,是藏他不偷;人所作功德,其自得善報。
又有的說:並非是以此共業為因。那些諸色,是以心法、時節為因,沒有共業。就如世尊說的偈頌:業不與他人共,就像藏起來的財物,他人無法偷走;對於某人所作的功德,只有自己能夠獲得善報。

如是「〔以〕分別」可知。
如是「以分別」可知。





[2] p. 451, [9] 倚=猗【宋】【元】【明】【宮】*應為「猗」。
[4] p. 450, [4-3] 牙=芽【宋】【元】【明】【宮】*應為「芽」。




(5)以牽【tshul lugs = *nayanīti】


5)以牽

云何「以牽」
二牽,所謂「無明所初」及「老死所初」。於是,
下來要說明「以牽」,即導入道理的方法(tshul lugs = *nayanīti;)

什麼是「以牽」?
答:有兩種牽(導入),即:「以無明為始」及「以老死為始」的導入。

A、次第

[1]問:云何「無明所初」?答:是「說次第」。
[2]云何「老死所初」?是「度次第」。
  1. 問:什麼是「以無明為始」?答:是「說次第」。也就是說明流轉生死的次第:以無明為緣而有行,乃至老死,愁、悲、苦、憂、惱等當生起的次第。
  2. 什麼是「以老死為始」?是「度次第」。也就是超越流轉生死的次第:「藉由老死的滅,生滅,藉由生的滅,『有』滅」這二種,乃至「藉由行的滅,無明滅」。

B、邊際

[1]復次,「無明所初」,是有邊際面,「未來知」道。
[2]「老死所初」者,〔是〕初邊際面,「過去知」道。
如是「以牽」可知。
復次,「以無明為始」,是以後際邊為入口(出發點),即了解未來部分之道。
「以老死為始」,是以前際邊為入口(出發點),,即了解過去部分之道。
如是「以牽」可知。



(4)以輪【’khor lo = *cakka】


4)以輪

云何「以輪」
無明緣行,行緣識,乃至生緣老死,如是皆苦陰起。於此,皆苦陰無知,此謂「無明」;「無明緣行者」復。
如是「以輪」可知。
什麼是「以輪」?
無明緣行,行緣識,乃至生緣老死,如此皆是苦陰的集起。於此,對於這些苦陰無知,這稱為「無明」;如此,「無明緣行」等再次重複轉動。
如是「以輪」可知。